综合要闻

首页 > 综合要闻 > 正文

我校师生积极参加第十三届全国法律语言学研讨会

图文:李倬宇 初审:卢楠 复审:陈潇潇 终审:苏冬燕

2024年10月25至27日,第十三届全国法律语言学研讨会暨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法律语言学专业委员会年会在中国政法大学隆重召开。本届研讨会由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法律语言学专业委员会主办,中国政法大学外国语学院、中国政法大学发展规划与学科建设处承办。会议期间,广外师生代表共14人积极参与了各项议程和活动,通过担任主旨报告、专题报告、大会主持人、小组发言人等多种角色,全面展现了广外法律语言学研究团队在法律语言学领域的学术成果与影响力。

27日上午,袁传有老师发表了题为《赋价技术性与增价图标化:法治话语分析中的新概念》的主旨报告。袁老师系统地介绍了马丁提出的赋价理论及其在技术性与图标化方面的新发展,并将其应用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法治”理念的分析,展现了该理论在法学领域的广泛应用价值。袁老师提出的将“寻求正义”视为一种Axi-tech,即赋价技术性,揭示了法律话语中技术性追求与价值观表达之间的内在联系;并将“黑人的命也是命”(BLM)等口号视为Axicon,即增价图标化,强调了这些口号在凝聚社区团结价值观、推动社会正义方面的作用。袁老师对两个新术语的解读有助于更深入地理解法律话语中的技术性与价值观表达,为法律语言学者在研究和实践中提供了新的思考角度。

袁传有老师做主旨报告

26日下午,张新红老师发表了题为《引渡案中翻译人员如何提供专家意见——兼论书证的翻译质量评估》的专题报告。张老师通过分享自己在引渡案中的实践经验,深入探讨了法律翻译在跨语言、跨文化、跨法系背景下的精准性和一致性要求。同时,张老师提出了书证翻译审稿策略以及基于参数的质量评估模式,也为法律翻译的质量控制和评估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张新红老师做专题报告 

同日,徐优平老师主持了中国政法大学张清教授所作的关于AI时代的法律语言学研究的专题报告。在点评环节,徐优平老师对张清教授的报告给予了积极肯定。她指出,张清教授的报告不仅具有前瞻性,深入探讨了法律语言研究在AI时代背景下所面临的挑战与机遇,而且贴近实际,为法律语言学者提供了宝贵的启示;另外,徐优平老师也认为法律语言学者需要积极学习和应用AI技术,以推进理论和应用研究的创新。

徐优平老师主持专题报告

听会之余,广外师生也在平行论坛的各个分会场宣读了各自的研究成果,研究议题涵盖了法律话语研究、法律翻译、法庭语言及裁判文书研究等方面。徐优平老师的《基于社会认知语境的网络欺凌话语角色研究》深入研究了网络欺凌不同参与者的话语角色,为预防和治理网络欺凌奠定语言学基础;余蕾老师的《法律翻译项目中的质量控制》,结合实际法律翻译项目管理实践给出了对质量控制的策略建议,为提高法律翻译质量提供了行业智慧;卢楠老师的Affording Legal Reasoning Persuasive Power: Constructing Attitudinal Prosodies in Judicial Opinions,探讨了裁判意见中法庭推理如何通过态度结构进行话语构建,以及态度结构如何为法庭推理提供说服力,对司法实践具有重要价值。在平行论坛的其他分会场,广外博士生与硕士生的研究成果同样引人注目。广外师生的研究课题内容新颖,紧扣法律语言学研究的最新动向,得到了与会学者的广泛认可。在互动讨论环节,广外师生积极发言,与同行进行了深入的交流,表现出了良好的学术素养与开放包容的学术态度。这些精彩的表现,塑造了广外在法律语言学领域积极进取的良好形象,也为推动法律语言学各领域的发展贡献了力量。

徐优平老师主持平行论坛

余蕾老师发言

博士生参加平行论坛

为期两天的研讨会包含8场主旨报告、6场专题发言、84人次的小组发言,内容丰富,议程紧凑。会议期间召开了理事会会议,决定由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承办2026年的第十四届全国法律语言学研讨会暨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法律语言学专业委员会年会。广外师生凭借其丰富的研究成果充分展示了专业素养和学术风采。展望未来,广外师生信心满满,将继续秉持追求卓越的精神,为推动法律语言学的发展不断贡献新的智慧和力量。

卢楠老师作为下届承办方代表发言

参会广外师生合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