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ory、 fiction、novel、short story”,这些看似相近的英文概念,其中又有什么内涵差别呢?
6月12号下午2时,为配合我院一年级的嵌入式教学,帮助大家加深对刚完成的英美文学鉴赏之<<傲慢与偏见>>的了解,更好地掌握写读书报告的技巧,学院教学组请英文学院的付晶晶老师在二教217替大一生做一场关于读书报告的专题讲座。
付晶晶老师热情讲解
要先读懂书,读者得先清楚他读的是什么样的书。付老师开篇提到,在英语学习中,学生常常搞不清楚“故事、体裁小说、文学小说和短篇小说”的区别,即开篇点出的“story、 fiction、novel、short story”,针对这个根源上的认知模糊错误,付老师抛出了讲座的第一个问题“What is fiction ”。
“fiction ”(即体裁小说),不同于“story”有目的性地传述信息,不同于到18世纪才姗姗出现的文学概念novel,也不同于19世纪应运而生的有“小说浓缩本”之称的short story。严肃来说,“fiction”是一个经过历史洗练的学术概念。体裁小说有着特定的要素,这些要素是体裁内所有小说所反映出的总的特征,小说所编造的所有事物和人物,都跳不开这些已稳定的要素编造的框架。另外,为了使学生的英语文学思维密集度细化,付老师还从主体、主题或风格等三个角度,为同学们详细介绍了11种英美题材小说,包括书信体小说(Epistolary novel)、流浪汉小说(Picaresque novel)、哥特式小说(Gothic novel)、奇幻小说(Fantasy novel)、行为小说(Novel of manners)和科学小说(Science novel)等,像世界经典名著<<傲慢与偏见>>就是一部以乡村讽刺爱情故事为主体的行为小说。
让大家充分理解fiction的含义后,付老师顺势引出第二个问题“Why to read fiction”。长期只看小说而不曾想过为什么要看小说的同学们被这个“抽象的”难题困住了,对此付老师没有正面回应,她用一个猫两次装狮子骗斑马的寓言故事启发大家思考这个故事所传达的信息。小说本身是虚伪的,但小说本身又是反映事实的,因为好的小说往往基于深刻的社会现实立意。猫第一次骗过斑马是事实,第二次欺骗成功就是小说想象的发挥了——它脱离现实娱乐读者,潜意识激发读者探索小说背后积奠的文化内涵,从而悄然丰富读者的世界观。这些都是阅读体裁小说的意义。付老师谈到,读完<<傲慢与偏见>>后,大家就会去挖掘这部小说立世的时代背景、人物关系及婚恋观等更多隐藏在小说背后的信息,以此深化读书报告的敏锐度,培养自己对学术的批判性思考力。
培根曾表达过“不要带着特定性目的去阅读”的观念,不要为了什么而去阅读,那只是一种无意义的消磨。付老师借培根之言鼓励大家阅读时一定要持有分享的心态,那既是动力,也是无杂质的目的。“Fun first, study next!”
在场同学认真聆听
踏过前两步之后,最重要的就是第三步了——学会读体裁小说。付老师先设问“How to read fiction”,然后她又分三个层次替在场同学作深入浅出的分析。从逻辑角度讲,读者在阅读后通常会经历三种水平的欣赏度。第一种,停留在故事层面的感性赏析,只从体裁小说的最基本要素去感受小说表达的意境,如情节、主题和人物性格等;第二种,懂得解析小说内涵的理性赏析,这时读者会拜托观念束缚超越文本本身,以理智去审视书中传达出的情感;第三种,最高层次的赏析,读者从汲取的信息中形成自己对小说理念的批判性思考,跨越时空维度摸索到真理。
付老师告诉同学们,要想写一篇出彩的读书报告,必须得使自己朝最高层次的赏析进击,而要使自己具备足够充分的批判理由去解剖<<傲慢与偏见>>,同学们就得“破万卷”,扩充自己的背景信息,使自己的观点具备翔实的材料支持,能够有力地借多种途径佐证自己的论述。
完美解答完三个大方向问题后,付老师的讲座也收尾了。这个约三小时的讲座,满满填充着商英大一生对体裁小说的知识储量,相信会为日后同学们的阅读写作打下扎实的一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