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建引领,商英赋能”——商英学院赴韶关多地
开展主题党日活动
图文:林童 付长辉 孙庆琳 初审:林童 复审:杜焕君 终审:苏冬燕
为充分发挥党建引领作用,深化学校学院与县域合作共建,共推各项事业高质量发展,5月15日至16日,商英学院党委书记苏冬燕带队前往韶关多地及多所中学开展党建共建、招生宣传和扶贫慰问活动。学院党委副书记杜焕君、副院长杨文慧、汪谓超、院长助理乐思伟、英语教学部主任严小庆、商务英语系主任林洁、辅导员陈思蓓、林童及英语帮扶队成员孙庆琳、付长辉随行。
党建领航聚合力 校地联建促共融
15日上午,苏冬燕一行来到韶关市曲江区马坝镇龙岗村参观学习。龙岗村为省级红色村、革命老区村,曾是曲江地下党组织重要交通站点,全村15个村民小组中有13个为抗日根据地村、1个为解放战争游击根据地村,革命传统深厚。革命时期,村民英勇斗争,涌现何远赤、甘锦轩、杨维常等革命积极分子,有力支持曲江解放,是曲江革命的一面旗帜。

参观龙岗村合影
15日下午,苏冬燕率队分别前往广东北江中学、广东北江实验学校开展座谈与党建共建活动。在广东北江中学,学校党委委员、主管教学副校长仵利星,教科处副主任张娜、学工处主任鲁卿、教学处副主任朱超燕、高三年级副级长朱晏平接待并参与座谈,双方就人才培养、招生政策及校校合作等议题进行深入交流,苏冬燕详细介绍了学校历史沿革、学科特色、人才培养模式及近年招生政策,座谈后双方共同参观了学校。在广东北江实验学校,校长周维发、副校长雷鹏飞、陈庆辉、邹萍莉以及相关行政办主任热情接待,院领导重点介绍了大学双学士学位专业等具有特色的专业设置、国际交流项目等亮点,并结合数据充分展现了大学的综合实力与就业前景,全方位展示了广外高水平办学模式。双方在深入交流后共同见证了“党建结对共建基地”授牌仪式。

在广东北江中学、广东北江实验学校开展座谈与党建共建活动
16日早上,苏冬燕一行前往乳源高级中学,副校长熊国辉、工会主席马远华与各年级英语教师骨干接待并参加党建共建活动。熊国辉对苏冬燕一行的到来表示热烈欢迎,并由衷感谢学院对乳源高级中学的系列帮扶举措,期待在商英学院的指导与支持下形成教学相长的良好局面,促进教育事业高质量发展。苏冬燕介绍了学校学院特色优势、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与近年招生就业情况,并指出学院党委曾获“广东省首批教育系统新时代高校党建双创标杆院系”的荣誉称号,各支部在落实两校结对共建过程中积极响应党委号召,共同为教育事业发展做出应有贡献。座谈中,双方共同见证了教师结对受聘仪式和高三学生英语一对一帮扶颁授证书仪式。随后帮扶队成员代表孙庆琳和付长辉交流了学生帮扶情况和心得感想。活动最后,汪谓超和熊国辉代表双方党支部进行“党建结对共建基地”授牌仪式。

在乳源高级中学开展党建共建、教师结对、学生帮扶活动
精准宣介拓优源 校校联动彰商英
为助推大学招宣工作,帮助高中学生深入了解广外人才培养特色,科学规划学业发展,15日至16日上午,严小庆和林洁分别面向广东北江实验学校和乳源高级中学学生开展招生宣传与写作指导。在高考英语专题讲座中,两位系主任聚焦听说训练与读后续写两大板块,采用情景模拟、写作思路解析等互动形式,精准对接新高考要求,强化学生应试技巧,激发学生参与热情;在讲座交流环节,学生积极就特色学科、英语学习方法等方面提问交流,现场反响热烈。16日下午,杜焕君带队前往南雄中学进行招生宣讲,面向百余名优秀高三学生发放大学和学院招宣资料,详细介绍了我校和我院特色以及专业组设置,并重点宣传了双学士学位专业及相关政策,鼓励同学们结合自身专长和兴趣选择广外作为自己的优先志愿。

面向学生开展招生宣传与写作指导
此外,为助力中学英语教师丰富教学理论、提升教学实践效果,杨文慧和乐思伟分别为广东北江实验学校、南雄中学英语教师开展了高考英语备考专题讲座,着重分享了高考英语“读后续写”提分技巧,并详细剖析了续写理论以及评价标准,同时结合自身教学实践和学生写作案例,提供了针对性的续写提分技巧以及建议,会后老师们积极交流讨论,取得了良好成效。

面向教师开展“读后续写”专题讲座
走村入户暖民心 帮扶慰问践初心
为深入实施“百千万工程”和百校联百县助力“百千万工程”行动,进一步提升帮扶成效,16日早上,苏冬燕一行来到乳源县桂头镇阳陂村委开展慰问扶贫活动,我校“双百行动”驻乳源瑶族自治县服务队队长毕建永、工作队员曾伟佳热情接待。活动中,学院为阳陂村儿童送上了大量前期收集的儿童读物、益智玩具等物资。随后,在当地村委陪同下,学院一行走访慰问了七星墩村4户脱贫户,与他们亲切交流,详细询问生活状况、身体情况,倾听心声,了解帮扶成效,并致以学院的关怀与祝福。

前往阳陂村、七星墩村进行慰问帮扶
此次活动行程紧凑有序,参与人员密切协作,充分展现了广外商英学院的良好形象与团队风采,高效完成了党建共建、招生宣讲、扶贫慰问三项重点工作,进一步强化了学院党委的引领力与凝聚力。活动不仅搭建起校地联动的坚实桥梁,并且通过精准招生宣讲拓宽优质生源输送渠道,同时以暖心慰问传递组织温度,多维度彰显了高校服务社会、践行初心的责任担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