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园地

首页 > 学生园地 > 正文

“粤韵系乡情”:在实践中探求粤剧的创新性发展

文字:罗洁 摄影:邓靖怡 编辑:吴靖雯

2020年8月5日,“唱念做打样样都对服务队”的队员们来到了历史悠久的佛山祖庙,观赏经典粤剧表演并随机采访路人。

每天早晨,粤剧爱好者自发来到佛山祖庙给大家表演粤剧。这里的老人们说,一周有两次轮班,有些时候年轻人也会来这里进行粤剧表演。队长随机采访了正在认真听粤剧的阿姨。阿姨表示,祖庙每天都会有粤剧表演,“我喜欢粤剧,因为这是我们自己的文化精华,一定要传承下去。”值得庆幸的是,不仅是老年人,年轻人也会来到此地大展身手。在祖庙聆听或表演粤剧,仿佛成为了当地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祖庙粤剧表演

而另一位采访者则表示“如今,粤剧都完全变味了,胡乱改造,反而丢失了最初的精髓。”任何文化创新的基础都是文化本身,要在继承的基础上取其精华、弃其糟粕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这引起了队员们对粤剧创新性发展的关注。作为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粤剧的创新发展不能一味追求快节奏融入当今社会,最重要的是保留优秀传统,这才是“变”的宗旨与核心。

 

队员采访路人

很多喜欢粤剧的老人家退休之后来这里听粤剧,有时候也会来这里唱几首。这样既可以发展自己的兴趣,也可以助人为乐,让喜欢听粤剧的人有听粤剧的机会,从而传播粤剧文化。队员们认为在大街小巷里进行粤剧演出,也是当今粤剧创新性发展的一种可行之法。年纪比较大的老人家,唱的比较少,听的比较多。有一部分年轻人也会来听粤剧。大多数年长的受访问者表示,他们喜欢粤剧的原因是从小的耳濡目染,小时候的娱乐项目比较少,听粤剧成为其最大的爱好。在广播里面播放的粤剧,是小时候最深的记忆。

队员们也希望此次调研能让更多人重拾与粤剧的回忆。通过宣传民间大街小巷里的粤剧表演,让更多人了解、欣赏粤剧的同时,也让粤剧发展焕发崭新的活力。

2020年8月8日,“唱念做打样样都对服务队”的队员们来到顺峰山公园内的粤剧大观园参观。顺峰山脚下的粤剧大观园,以优雅的园林建筑、丰富的艺术展陈,带我们穿越时空,沿着广府大戏轨迹,领略唱念做打魅力,观赏名伶名剧精萃,体验粤剧艺术乐趣。

 

大观园展览馆

通过参观挂满了各种脸谱的长廊,队员们了解到《哪吒闹东海》的敖光、《五龙困彦》的王彦章、《智取雁翎中》的时迁……在展览馆讲解员的介绍下,队员们尝试从惟妙惟肖的脸谱中判断人物的性格。如一般情况下,红脸象征忠义、耿直、有血性;白脸象征奸诈多疑,含贬义,代表凶诈等。队员们认为,正是通过展览陈列的方式,粤剧文化能更深入人们的日常生活,走向大众,不断发展前行。

通过介绍,队员们也了解到粤剧与顺德的渊源。随着顺德经济的高速发展,自20世纪80年代起,政府不断加大对群众文艺的投入,如今顺德的粤剧曲艺成绩名列前茅。顺德粤剧团多年来代表顺德参与香港、澳门乃至美国的慰问演出,深受华人同乡热爱。而浓厚的戏剧曲艺的气氛亦渗透到幼儿园、小学、中学的课余教育中。例如有些粤剧院与当地的学校进行合作,举办“粤剧进校园”的活动。文化对人的影响来自于特定的文化环境,来自于各种形式的文化活动,有潜移默化、深远持久的特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与“魂”,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戏曲艺术是中华民族的璀璨明珠,戏曲美育是一项培根铸魂的重要工作。举办更多与粤剧相关的活动或展览,让粤剧走进校园、走进生活,是紧跟时代步伐,推动粤剧创新性发展的重要举措。

随着调研的开展,队员们在对粤剧文化深入了解的同时,也感受到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并坚定了传承与发展粤剧的信心:在未来,我们会坚持传播粤剧文化,推动粤剧的创新性发展,让更多人了解并喜爱粤剧。